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严讲解75: 攻击别人就不是佛的心,不可以存门户之见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严经   (经前十门)-15     (建议在wifi下观看)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y05191bz2u8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 楞严经   (经前十门)-16    (建议在wifi下观看)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w051972789v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慧律法师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讲座视频:

楞严经  经前十门 15

(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事事即理,为什么?事就是无生,事就是缘起,缘起就是空,当然事事即理。所以,相相即性,故得以上二无碍法界。好!这是这一段配合华严四法界,来跟大家更清楚的讲解,将来我们将到这一段,再来发挥。27页中间,【次约论辨义。】《楞严经》,现在站在《起信论》的角度来分、来剖析深浅,【依《起信论》,从本向末,亦有五重分属,亦同五教。】五教就是前面所讲的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。【但五教乃从浅向深,而论文则由深及浅,】刚好相反。【二者分别耳。】就是二者是有差别的。《起信论》从本向末,也有五重分属,也就是跟小始终顿圆是一样的,但是五教的小始终顿圆,是由小教,再大乘始教、大乘终教,再来就顿、圆。但是,《起信论》一下子就由深再慢慢讲浅,这是二者差别。

 底下说:起信论开始,(【论文初】)【惟一心为本,能摄一切世间法,出世间法。此心即本经如来藏心,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,】那么我们就以方便,祖师大德的慈悲心,来看这八个字吧!【能为一切法所依,不为一切法所染;法法唯心,体即法界,此圆教分齐。】“分齐”就是这个界限,可以判定为跟圆教是平等的,分齐就是圆教的平等位。

 【二依一心开二门,即该二教。心真如门:所谓心性不生不灭,离名绝相,毕竟平等,惟是一心,即心即佛,亦无渐次,此顿教分齐,始教空宗,亦密说此门;心生灭门:依如来藏有生灭心,如来藏本来不动,本不生灭,随无明缘,动成生灭,虽成生灭,】但是,【体即不生不灭;此即藏心缘起,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,正属终教分齐,始教相宗,亦密示此门。】所以,这属于终教,意思就是:站在哪一个角度,属于什么教。 【生灭门中,不生不灭,与生灭和合,成阿赖耶识。】这是《起信论》的思想,《起信论》我们也讲过。【此识有觉不觉二义:一、觉义:谓心体离念,】我们的真如心体是离一切妄念的。【即是平等法身,说名本觉。此始教空宗分齐。【二、不觉义:谓不如实知,真如法一故,不觉心起,而有其念,】不如实知,也就是没有如实的了知,真如法是平等的、是一的。所以,我们不觉知这个动念,不觉心起,而有它的念头。

【所起不觉之相,不离本觉之性;依不觉故,生三种相:一业相(即自证分)、二转相(即见分)、三现相(即相分),乃属无明不觉生三细。】所以,这个三细纯属于心法,微细,微细的心。【此始教相宗分齐。】【依第三现相(即境界相),复生六种粗相,乃属境界为缘长六粗:】这是属于境界,也就是更粗了。【一智相、二相续相(此二属七识)、三执取相、四计名字相(此二属六识)、此小教分齐;】执取、计名字,是属于六识。【五起业相、六业系苦相,此人天分齐;但亦略引,广如彼文。】那么,这个是配合,所以,三细六粗为什么告诉你这个很重要?就是后面都会提到:三细六粗,三细六粗。

 【若约论文,而明斯经义理浅深,】就《起信论》来论《楞严经》义理的浅深,【经中所显根性,即是识精元明,体通如来藏性。又如来藏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,】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说:随众生的心量有多大,你的量就有多大。也就是说:胸量有多大,你的人生的生命舞台就有多大!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啊!你的胸量大,你的人生舞台就大!所以,大慈大悲、大喜大舍,为什么都加一个“大”?就是绝对,佛的心性慈悲喜舍,都是绝对的;但是,众生小根、小器、小量。 所以,【循业发现等,】“循”就是依循你的业力;“发现”就是你去享多少的福,发现就是说:你去认知,你的胸量小,你的认知就这么一点点;你胸如虚空,你循业发现,就如虚空。如果你像一个水桶的胸量,那么,你的人生观就是一个水桶;你的胸量像操场,就会像操场这么大!所以,要把胸量一直放宽,不要见相即着,“着”就有界限。【大分】“大分”就大部分。【正齐心生灭门,亦不违前终教分齐。】小始终顿圆的终。

【若会妄归真,见与见缘,】“见”就是能见之心;“见缘”就是所见之外缘,也就是境。见与见缘,简单讲就是: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。所以,前面“见”是能缘;“见缘”是见所缘,为见所缘,当然就是境,也就是所见之外缘。所以,第一个“见”是能见之心;第二个“见缘”,就是所见之外缘,也就是心跟境。【并所想相,如虚空华,本无所有,】此能见以及所见之境,【此见及缘,】本来就是不可得。【元是菩提妙净明体,】原本就是同一个菩提妙净明体,只是众生迷了,搞对立就变成孤立。【与夫妙性圆明,离诸名相等,皆唯性无相,】都是唯性无相。【此兼齐心真如门,亦不违前兼属顿教。】

【若妙极一心,四义交彻,】前面讲的:四义、四相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;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,这是四义。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;身含十方,无尽虚空;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;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,这是四相。【四相圆融,历明三藏,不出一心,此兼齐一心本源,亦不违前兼属圆教。】【斯经实与《华严》、《圆觉》,同条共贯,】这个《楞严经》提升到跟《华严经》、《圆觉经》,这个思想讲的是完全一样的,【其为无上甚深之典,故以大佛顶表之。】所以,这一辈子单单能够听到: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,听到这个经题都不得了!单单听到这个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,这个人还得有一点点慧根,何况要坐在底下听讲?

 【若以论摄经,】以《起信论》来摄本经,【正齐心生灭门,】就是《起信论》讲的心真如门跟心生灭门。【兼齐心真如门,及一心本源;若以经摄论,经中】用经来讨论这个《起信论》,那么《楞严经》【偈云:“见闻如幻翳,三界若空华。”亦兼始教,】也就是【大乘空宗;】万法毕竟空。【又经云:“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,觉非所明,因明立所(业相自证分);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(转相见分),无同异中,炽然成异(现相相分)。”此齐三细,亦兼始教,大乘相宗。】【至若阿难,断除三界修心,六品微细烦恼,进位于二果,魔登伽女,知历劫因,贪爱为苦,】这一句就是根本。我们的苦从哪里来?就是一个贪。所以,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讲:去贪则清凉。讲得真是好,很平凡的一句话,却很受用!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够清凉呢?就是没有贪,去贪则清凉。贪了就火,一直攻心,贪这个、贪那个,火上升攻心,苦日子就等着我们。【一念熏修无漏善故,或得出缠,】【此齐前四粗;】“齐”就是平等于,前面的四粗;六粗里面的四粗。【至七趣情想,以论升沈,此齐后二粗,亦不废小乘人天。斯经具足十法界,摄法周备,超于余经,次约论辨义竟。】就《起信论》来剖析,跟《楞严经》的比较。

 【后会通天台。贤首五教与天台四教,二宗判教,虽有四、五不同,应知名异义一,】外相是不同,义理是一样的。【不过开合而已。天台开贤首之始教,而为通、别二教,合贤首终、顿、圆三教,为一圆教。】【若会其义,一、小教:但明人空,不说法空,即台宗藏教,贪着小乘三藏学者,但证我空之理。】

【二、始教有二:若约但明诸法皆空义,即台宗通教,】“通”是什么意思?通就是通小乘、通大乘,叫做通。什么叫做别?“别”就是对大乘个别讲解,叫做别教;只讲给大乘人听的,叫做别教。通叫做通前通后、通小通大,叫做通,也就是天台宗讲的通教。【当体即空,身心世界,犹如空华梦境;若约广谈诸法差别义,即台宗别教,】什么是别教?别教就是专门教导大乘根器的人、菩萨根器的人,叫做别教。个别的教,不通小乘叫做别。前面讲的通教,是指通小乘也通大乘,二乘统统包,通前通后叫做通;这里不是,这里的别是专讲大乘的,台宗别教。【三谛攸分,】三谛就是真谛、欲谛、中谛,真谛讲空,欲谛讲有,中谛讲中庸、中道。所以,三谛——真、欲、中所分。【十界具足。】

 【三、终教:明如来藏随缘,成一切法,缘起无性,一切皆如,即台宗,圆教中双照义。】什么叫双照?是即是非,即一切法也对;非一切法也对,就是是即非即,前面讲的。双照义,双照就二个都存在,讲即一切法也对;讲非一切法也对,叫做双照义。

 【四、顿教:不说法相,唯辨真性,】所以,修禅的,单刀直入就见性,没有葛藤,这个我喜欢。【绝相泯心,】什么是绝相泯心呢?就是没有内外,内,妄想不可得;外,妄相也不可得,绝相泯心就是万法不可得。【一切寂灭,】生灭既灭,寂灭就现前。泯心,“泯”就是灭,灭掉执着、分别、颠倒,这些妄想意识心统统灭,统统绝相,绝相就是外境都是缘起如幻的,一切寂灭,内寂灭,外也寂灭,不可得。【即台宗,圆教中双遮义。】双遮义就是离即离非,“即”就是一切法,要离;非一切法也要离,叫做双遮义,二个统统要离,即也要离,非也要离,即一切法要离,非一切法也要离,刚好跟前面的双照义相反。

 【五、圆教:性相圆融,体即法界,离即离非,是即非即,】“即”就是一切法,即一切法要离,叫做离即;非一切法也要离,叫做离非。是即非即,“即”就是一切法,是一切法,也对;“非即”就是非一切法,也是对。是一切法,非一切法。为什么?一切相就是诸法,诸法就是本空,你讲是一切法,性相一如,也对,性相不可分离。所以,是一切法,就是即一切法。非一切法,如果在相上找,你找不到,因为体不可得,所以,非一切法也对。是也对,非也对,就是双照。【即台宗圆教中遮照同时义。】遮就是:离即离非,照就是:是即非即,同时义。底下这一段特别的重要:

【宗虽各立,义无差别,不可分河饮水,各存门户之见;若执自是他非,不但不明他宗,抑】就是而且,【亦不彻自宗。】意思就是说:存门户之见,我念佛的攻击禅宗的;禅宗的攻击天台的;天台的攻击华严的;律宗攻击净土的,八大宗派互相攻击来攻击去,门户之见,山头主义,这个是很可怕的!因为见的不究竟。这一段你要画双红线,就是身为一个出家、在家,修学佛道必须要有基本的涵养,这一句听得进去,一辈子都不会跟人家起争执,一辈子都不会!

再念一遍:宗虽各立,不管是华严、是天台也好,它的义理是没有差别的,不可分河饮水,同样一条河,不必这样子;同样一个如来藏性、同样佛的心,不必怎么样?不可分河饮水,各存门户之见。怕的就是这个,赞叹自己的师父,攻击别的法师;赞叹自己的道场,否定别人的道场,只有我的师父行,其他的法师不行!不可以这样子的,这不是献身于宗教家的出家人应该有的态度;也不是一个护法居士所应该有的态度。佛弟子要有大格局,整体佛教的这个观念。什么叫大格局?八大宗派都是佛说,要有这样的大格局,能包容异已的存在,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。所以,凡是佛的弟子,佛,什么叫佛?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佛的心是什么?平等心就是佛心。所以,对于看法跟我们不同宗派的,记得!不可以存门户之见,要宽恕、要包容、要尊重、要随喜,我们给他最大的祝福。若执自是他非,执着自己是对的,他非:别人就是一定不对,不但不明了别人的宗派,而且也不通彻自己的宗。为什么?因为你攻击别人,就不是佛的心;抬高自己,有上下,也不是平等心啊!

好!【四义理浅深竟。】把《表解》拿出来,这个可是很重要的。第三页,好!复习一下,第三、藏乘摄属,藏有三——经藏——诠定学;律藏——诠戒学论藏——诠慧学。此经——正诠定学,兼明戒慧。乘有二种——大乘、小乘,大乘——自行化他,勇猛精进——是菩萨。小乘(二乘)——但求利已,独善其身——中乘——叫做缘觉;或出于无佛世,叫做独觉。小乘——是声闻,闻四谛法,闻佛四谛的音声,而证阿罗汉果,称为声闻。三乘——此经属于大乘所摄(乃同教一乘)。

第四、义理的浅深,义理——义:文之实——义以析之,义者相也,虽有多相,归本则理无差别。理:事之主——理以统之,理者体也,本惟一体,随机则义有浅深。兹依贤首光明五教——1、小教;2、始教;3、终教;4、顿教;5、圆教。

一、小教——惟依六识三毒,建立染净根本,未尽法源,但说人空,不明法空。是名小教。二、始教——说诸法皆空,即空宗,有遮无表。“表”就是立;“遮”就是遣,有遣无表:也就是但遣相,但是,不立法。未尽大乘法理,故名为始。亦名分教:广谈法相,少说法性,也就是相宗,有成佛不成佛之分,故名分教。三、终教——说如来藏随缘,成阿赖耶识,缘起无性,一切皆如,定性二乘,无性阐提,悉当作佛,方尽大乘至极之说,故名为终,亦名实教,所以,称为终实教。多谈法性,少及法相,纵说法相,亦会归性,以称实教。所以,终教就是实教,就是究竟说。

第四、顿教——不依地位渐次,不说法相,唯辨真性,五法(名、相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)三自性(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)皆空。因为都空无自性。八识,二无我(我法)俱遣。我空、法空俱遣。呵教离念绝相泯心,一念不生,即如如佛,故名为顿。第五、圆教——总一法界,性海圆融,缘起无碍,身毛尘刹,互相涉入,重重无尽,十信满心,即摄五位,五位就是信、住、行、向、地,成等正觉,故名为圆。此经——正属终(实)教,终实教就是究竟说。

满慈究万法生续之因,如来答一念觉明为咎,又十二类生,本元真如,即是如来,成佛真体,二乘回心,皆当作佛。《楞严经》——兼明——顿教和圆教,顿教——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,胜净明心,本周法界,不从人得。卷四里面又说:是名妙莲华,金刚王宝觉,如幻三摩提,弹指超无学。圆教——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,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,这是(四义)。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;身含十方,无尽虚空;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;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,这是(四相)。四义交彻,四相无碍,乃至事事无碍。依宗判教——若以五教摄经,后终顿圆三教摄此,也就是《楞严经》包括终教、顿教、圆教,三教的义理都在这里面。若以经摄教,亦可全该。就包括,小乘也包括在内。以不废小乘,果法戒品兼存始教。八识三空故也。人空、法空、空空。

底下,第五页,贤首五教和天台四教来融合、来解说,贤首五教——一、小教——但说人空,不说法空,等于天台宗的藏教——贪着小乘三藏学者,但证我空之理。贤首宗判为小教;天台宗判为藏教,所以,藏教就是小乘教。二、始教,贤首宗华严宗判为始跟分,始教——若约但明诸法皆空义,是融通天台宗的通教。天台宗的通教——当体即空,身心世界,犹如空华梦境。分——若约广谈诸法差别义,(天台宗别教),别教——三谛攸分,就是真、俗、中谛,十界具足。那么,小教跟始教,就是天台的藏、通、别;贤首宗的终、顿、圆教三教,合归天台宗的圆教,终教是圆教、顿教是圆教,统统是。第三、终教——明如来藏随缘成一切法缘起无性,一切皆如——就是圆教。底下双照义,什么叫双照义啊?前面有讲过,是即非即,叫做双照义。第四、顿教——不说法相唯辨真性,绝相泯心,一切寂灭——叫做圆教——双遮义,就是离即离非,叫做双遮义。第五、圆教——性相圆融,体即法界,离即离非,是即是非——圆教——遮照同时义。

 天台宗五味,跟贤首宗也就是华严宗配合,叫做贤台教会合表(之二);前面是贤台教会合表(之一)。“贤”就是贤首宗;“台”就是天台宗,一个是五教,一个是四教来配合。看左边这个图,天台宗五味——如牛出乳,就是最初、最真实的,叫华严时。我们说:五时八教,五时就是:华严时、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、法华涅槃时,这个就是五时;八教就是: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、藏、通、别、圆,这个我们在讲《天台宗纲要》都讲过了。如牛出乳,这是表示什么?佛最初成道的时候,还在菩提树下,看起来在定中,其实在讲《华严》。凡夫看,释迦牟尼佛端坐在那边,其实,世尊在讲《华严经》,讲给那个大菩萨听的,凡夫、二乘人是完全听不懂的,如聋如哑的。所以,就像牛最初挤出来的乳,佛成道,讲给最大根器的人听的,就是华严时,叫做日光先照,就是先照高山,根器最利的。

那么,第二转;日升转照时,就三转——初转、中转、后转。太阳升起来以后,一开始先照高山,根器利的;太阳升起来,照到深谷,山谷就是根器最差的;再照到平地,慢慢的照到小山丘。如乳出酪,从乳提炼起来,就是酪,酸酸的,阿含时——就是初转,初转就是根器陋劣的,就像太阳照到山谷,最差的。先照高山,《华严经》听不懂。再照山谷,太阳升起来以后,慢慢照到最低的地方,就是阿含时——初转。如酪成生酥,酪再提炼生酥,这个酥就更高一级了,酥油、酥饼,大家都知道嘛,是不是?方等时,什么叫方等?遍十方皆平等,大乘经典统统叫做方等经。方等时就是:全部所讲的,都是遍十方平等的法,大乘法叫做方等时——中转,要转进一点,根器比较好一点的,慢慢的成熟了。再来,如生酥成熟酥,又提炼了,更高一层了,叫做般若时——后转。

所以,初转、中转、后转,有什么意义?重大的意义就是:根器渐渐成长,人是要成长的,蛇每年都要脱一次皮,不脱皮,这一只蛇就会死。是什么意思?蛇要成长啊!人的心灵也是一样,一次一次的听经,一次一次的成长,就像蛇脱皮,蛇不脱皮,怎么会活呢?这个树不成长,不新陈代谢,树也不会活啊;人不新陈代谢,也不会活啊!我们心灵也是要成长的。但愿你去年跟今年,也是脱胎换骨,脱一层皮。心灵脱一层皮,把旧有的脱掉,有崭新的见地。蛇不脱皮就会死;人不成长,心灵就会死亡,跟蛇脱皮一样,所以,人时时刻刻都要成长。日升转照时,初转、中转、后转——就是日升转照时,转了三次,由浅入深。如熟酥成醍醐——法华涅槃时——日没还照高山,还照就是先照,如果“高山”加上去就更清楚了!日光先照高山;日没还照高山,佛要进入涅槃的时候,又是对因缘成熟的大根器讲的,法华涅槃,《法华经》授记成佛;《涅槃》常乐我净,都是最高、最顶级的根器。所以,日出先照高山,日落还是还照高山,因缘都具足了。

上面是天台宗五味,底下是贤首三时。贤首宗就是华严宗,三时叫做:日光先照时;日升转照时;日没还照时。日光先照时就是华严时,日升转照时就是初转、中转、后转,初转就是阿含时;中转就是方等时;后转就是般若时,这是日升转照时。日没还照,对大根器讲的,因为因缘都成熟了,这些小乘的阿罗汉的,都回小向大,都可以授记成佛了,法华涅槃时,贤首三时教配合天台宗五味。看底下,说:华严最初三七日,三七就是二十一,佛成道二十一天,讲《华严经》。阿含十二方等八,“十二”就是十二年,《阿含经》讲了十二年;方等经讲了八年;二十二年般若谈,讲了般若经讲二十二年,可见般若的重要!

所以,一个人没有以般若为导,这个人修行就是瞎忙、瞎搞、蛮干,没有般若智慧,念佛、拜佛、修行,都是要般若为前导的;没有般若智慧,你根本就走不出路来。二十二年讲了般若,法华涅槃共八载,《法华经》跟《涅槃经》讲了八年,八载就是八年。所以说:华严最初三七日,阿含十二方等八,二十二年般若谈,法华涅槃共八载。这个就是贤首跟天台宗配合,这个表格提纲契领,一针见血,不是刀刀见血,刀刀见血就不得了了,杀人了!好!《楞严经》我们讲到一个段落。

回向(略)


楞严经  经前十门 16

(在此感恩辛苦为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请合掌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(3称)

30页【甲五能诠教体】也就是能诠释教体的,那么,当然就是音声了,如果没有这些音声、语言、文字,你怎么来诠释这个教体呢?

【已知此经,义理甚深,未审何为教体?教体者,如来教法所依之体也。本经文殊答世尊偈云:“我今启如来,佛出娑婆界,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。”】在《楞严经》里面,文珠师利菩萨回答世尊的偈颂这么说:我今启禀如来,佛出,“出”当作动词用,是令众生出离生死,也就是令众生超越娑婆界,用什么最快呢?“此方”就是这个娑婆世界,怎么样修行最快呢?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,也就是用闻性来修行,不生不灭的闻性。也就是说:娑婆世界的耳根最利,能听经闻法、思惟,更进一步的,于动、静外尘,皆能如如不动,就是闻性在作用,一根如是,根根皆然。【据此,则释迦以音声而作佛事,】我们今天讲经说法,讲《楞严经》也是以音声作佛事啊!对不对?【是以音声为教体。】【今依贤首疏《起信论》,】贤首疏就是《华严经》的注解,和《起信论》的角度来

【略作四门以明教体:】【一、随相门:】什么叫做随相门?也就是站在相上的角度,来说能诠的教体,站在相上的角度,来说如来教法所依之体。如来教法所依之体是依什么呢?谓声音,【谓声、】【名、】就是名相,【句、】就是句子,名相加多了,就变成句子;句子多了,就变成文章。所以,音声是无形的文字;文字是有形的声音。所以,音声、名相,也就是语言和文字,句子、文章等等,【文,】【若徒有音声,而无名、句、文,亦不能成教体,】譬如说:我们今天讲《楞严经》,除了音声,还得依靠语言、文字,我们这一本《楞严经》,就是名相、句子、文章等等都存在。【必须声、名、句、文四法,假实体用,】“假”就是借假,行教化之实,借用音声、名相、句子、文章四法,行教化之实。这个“实”就是体;声、名、句、文就是用,就是互为体用的意思。也就是说:音声能诠释实相;名、句、文都可以诠释实相,借这个声、名、句、文,诠释第一义谛,就是这个道理,诠释如来藏。所以,借假行教化之实,体用。

【互相资助,不可偏废,方成教体。如世间风声、水声,无有名、句、文,不能诠理,不成教体。按佛在世,说法度生,是以音声】而音声里面,【含名、句、文,乃摄假从实,】摄假从实,凡所有语言、音声、句、文,都是假相;“实”就是实相,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义谛,或者是讲如来藏。因此,讲来讲去,任何的音声、语言、文字,其实,都在显示第一义谛,离第一义谛说法,不名为说法。所以,说法者,不可以离开第一义谛而说法。【得成教体;如来灭后,纸墨之教,】就化作文字了,【是为名、句、文,】如来灭后,根据佛教史,是佛灭度后六百年,才有文字记载、记录,那么,这一段中间都是一代传一代的。这记载里面多少有一点不同,有的人说:四百年、五百年、六百年才有文字。这中间过程,我们没有在当场,所以,我们用三法印和一实相印,来检验所传的是不是正法。

底下,说如来灭后(大约六百年),纸墨之教,是为名、句、文,【乃以体从用,亦得成教体;今当通取四法】也就是【(声、名、句、文。)为教体。】其实,这个声、名、句、文,最重要的是显示实相的道理,最主要是诠释佛理,理就是无生;相上来讲,要透过语言、音声,种种的善巧方便。

【二、唯识门:‘唯’遮外境,】“遮”就是止的意思。有个小学生念错了,说:王子犯法,与zhē民同罪。我跟他讲:那个不是念zhē,那个念庶shù啦!与shù民同罪。这里“遮”就是遮境、遮止的意思,外境。所以,唯识的意思就是说:所有的相、外境,都是唯心所现,没有真正的实在的外境。说:若心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,就是万法都是唯识。所以,唯就是只有心识在作用,实在是没有外境,外境本是缘起缘灭的虚妄相,而是我们因为起虚妄的执着,和虚妄的分别,不了解万法唯识的道理。所以,“唯”就是遮外境,意思就是说:只,不能说有外境,境、相分,仍然是唯心所现的。【‘识’表内心。此按万法唯识之旨,即一切教法,亦不离识。】一切教法,也不离识。

【一、本质教:乃是如来鉴机既定,应以何法得度,即从净识现起,为众生说。】第一段是如来净识起,如来的清净心所显示出来的,叫做本质教。如来鉴定,看看机缘成不成熟,要讲什么法、掌握的时空,从清净心说法,这个叫做本质教。【二、影像教:即听者之识,】本质教是从如来的清净心,叫做本质教。影像教就是听者之识,听闻佛法之识。【托彼本质教上,而现文义之相,】譬如说:圆满,就想到大概是像月亮这样子圆满。空性,嗯!大概是像虚空,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相,因为没有证悟到第一义谛,所有的如来第一义谛,都会转化成意识型态的揣测。所以,说法很困难,你讲无相,他以为什么都没有;你讲实相,不可思议的境界,他认为什么都不能说、什么都不能讲。但是,什么都能说、什么都能讲。是不是?依体起用嘛!所以,你讲一个圆满,他就认为有一种东西是圆圆的,像月亮一样;你讲清净,他就会观想成太阳、像虚空一样,反正众生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意识的推测的相。

所以,听经闻法要慢慢慢慢的细嚼慢咽。因此,这个佛法它不能听一遍,今天看了以后,感受很强;你经过了一年、二年、三年,再来听一遍这个VCD或者DVD,那个感触又完全大不相同!为什么?你的境界一直在进步嘛!所以,师父前天讲:就像蛇,蛇如果不脱皮,它不能成长;人的心没有经过创伤,是不能成熟的。所以,伤痛是好的,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,经过痛苦的洗礼,更懂得“珍惜”叫做什么。因此,站在圣人的角度,他什么都可以融通、什么都可以解脱;可是,站在众生的角度,他很困难,他什么都着,什么都捆死!

第二这个影像教就是这样子,即听者之识,托彼本质教上,而现文义之相,【为已所缘。】虽然不是第一义谛,至少有一个因缘。所以,你现在不是佛,至少给自己一个增上缘。所谓【本质教,如石印石上之文字;】我刚看《楞严经》,这一句看了有一点吃力;后来知道说:哎呀!如果把这个第二个石头,把这个“石”除掉,念起来就知道什么意思了:如石印上之文字,也就是直接刻在石头上的文字,就是这样的意思,就是石印上的文字。所以,他为了强调石印,还加一个“石”,念起来就:“石印石”,咦?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所以,这一句对初学佛法来讲,有一点困难,那我现在把它解说,就是这样子不困难,不会很困难的。如石印上之文字,就像刻在石头上的文字,这个叫做本质教,这个叫做单刀直入。意思就是说:从清净识,显现为众生说法的,本质教,就是像石头上,石印刻的文字。【影像教托彼所成,如石印所印(出来)之文字。】石印,文字刻在上面,你只要上一点油墨,唰!印一下,所印之文,文字就出来了!

以前用这样的比喻,我们用现代来讲,譬如说:一张白纸打上字,这个叫做本质教;拿这一张纸去copy影印,这个叫做影像教,这样更清楚!你知道吗?这一张白纸就是佛的清净心;这张白纸里面的文字,就是佛清净心假借方便的语言、文字。是不是?众生看影印的,多少也可以体会一点。所以,以前因为没有影印机,讲起来就很辛苦,现在有影印机了,用这样来比喻,那就直接了当。所以,【二皆不离识,故以唯识为教体。】

【三、归性门:性即真如。以上识心无体,】无体就是无体性,也就是没有永恒性。诸位!所谓刹那即见永恒,诸位!刹那是妄,永恒亦是妄;始是妄,终亦是妄;因是妄、缘是妄、果亦是妄。为什么妄?讲究竟本体来说;从事相来说:有始、有终、有因、有果、有刹那、有永恒。因此,我们要了解,佛站在哪一个角度说法?站在归性门的角度,“性”就是真如。以上识心无体,没有体性,就是没有永恒性,【唯是真如。】

【以一切法,从本以来,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,】离心缘相就是离意识型态,意思就是:学佛,你不能用观念,卡在某一种观念,你就是死路一条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?这意思就是说:你听经闻法要契入真如实相,不能用意识心听经闻法。所以,离心缘相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:离开一切的观念,善恶、是非、高下、贫富等等,观念统统要放下,【毕竟平等,】为什么说毕竟平等呢?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嘛!为什么?诸相本身就是空相嘛,诸相非相,本身就是空相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单刀直入,就是毕竟平等嘛!【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。】

【《净名经》云:‘无离文字,而说解脱’】不可以离开语言、文字,而另外有一个解脱,文字就是解脱,为什么?若悟不二法门,文字就是解脱,不能把文字跟解脱打开来。有的人讲:我不着相,我不着相!然后,不来听经、闻法,说:我离语言、文字。错!语言、文字就是解脱;解脱就是不可以离开语言、文字,文字跟解脱就是不二的。所以,无离文字,而说解脱,不可以离开语言、文字,而另外跑出一个解脱。【亦此门意耳。】就是这一门的意思,万法归性门。【此经五阴之色阴,十二处之眼色处、耳声处,】眼色处是眼根,色就是六尘的色尘;耳声处,耳根对声尘。其实,这个都在描述根跟尘所产生的识,眼根攀缘色尘,眼识界就显现;耳根攀缘声尘,耳识界就显现。

那么,诸位!大悟的人,有没有眼识界呢?有没有耳识界呢?为什么讲:十八界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呢?诸位!站在哪一个角度讲:万法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呢?站在本体的角度说,性识本来就是一如。如果说:五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都是空,那么,你认为没有识,怎么作用呢?本性是无生,无来无去,无生无灭,没有识,那怎么作用呢?那大悟的人就没有眼识了、没有耳识了,也没办法听声音了,那比凡夫更糟糕!所以,性是体,识是用,这是对大悟的角度说的;那么,对迷的角度,万法唯心所造,就是唯识所造,是站在迷的角度说。因此,我们要了解,佛所站的角度不一样,诠释的义理也不一样。那么,现在把这个五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都会归怎么样?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此经五阴之色阴,十二处之眼色处、耳声处,【十八界之眼识界、耳识界,一一皆归如来藏妙真如性,故声、色二教,皆以归性为教体。】归性就是第一义谛。所以,一切法师说法,无论禅、净、律、密,不能离开第一义谛而说法。

 【四、无碍门:即前三门,】前面三门,就是随相门、唯识门、归性门。即前面三门,心对境,理对事,(【心、境、理、事,】)【圆融无碍,交彻相摄,而成四无碍法界。】这是华严的思想:事无碍法界,理无碍法界,理事无碍法界,事事无碍法界,而成四法界。【随相门属境】也就是【(声名句文属色声之境。),唯识门属心,合之成心境无碍;又前二门属事,归性门属理,合之成理事无碍;】在这里又有一个疑问了:为什么前面讲唯识?就是唯心,表内心嘛!为什么它是指事呢?前二门,你说随相门属事,这个还能理解;为什么连唯识门也属于事呢?很简单,因为它是属于造作,不属于无为法,所以,归为事门。所以,又前二门属于事,随相门:声、名、句、文,这个很容易理解它是事相。唯识门列为事相,因为它有造作;性是属于无为法,无为就是无造作。因此,从识跟性一起来讨论,那么,性就是体,识就是相用,知道吧!因此,我们一定要了解,佛或者祖师在讲的,他是站在哪一个角度说的。

【又,前二门事之与事,随相不碍唯识,】为什么?心、境本来就是如来藏性嘛!【唯识不碍随相,一尘剖出大千经卷,】诸位!这个一尘剖出大千经卷,有二种重要的观念,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:一念般若心,能出无尽的法界。也就是说:我们这一念与般若相应的如来藏性,可以演无量无边的法。这“一尘”是表法的,是最小的单位,最小的单位,我们说一尘;但是,还有比尘更小的,那就是念头。一尘是表法的,念头,这一念与般若的智慧相应的时候,就可以演说出大千经卷,这是第一种。第二个重要观念:一个尘是缘起、是性空;那么,尽法界的真理,也不能离开这个一尘、一个颗粒微尘。为什么?一个颗粒微尘是缘起、是性空;无尽的法界,仍然是缘起、性空。

所以,什么是佛法?在这里就很简单,要好好的体悟,什么是佛法?就是把千差万别会归到平等的心性。所以,简单讲就是:平等心的人,就是真的入佛法;懂得放下的人,他就接近涅槃。如果不懂得放下,不管你用什么拜佛、念佛,你怎么样下功夫,都很困难,因为跟佛的心性不相应,就是修行没有抓到重点。懂得放下,涅槃就快现前;彻底放下,就彻底见佛!所以,我们要念佛,念佛以前,有一句:万缘放下,才一念提起啊;你现在万缘没有放下,就要一念提起,那没办法的!要怎么样才能够万缘放下呢?要有般若的智慧,你才放得下嘛!是不是?

 所以,一尘剖出大千经卷,含有二层意思:一、一念般若相应慧,能演无量大千经卷诸法;二、一尘是缘起性空,无量法界也是缘起性空,也能出大千经卷,你怎么说,都不能离开缘起性空的道理。所以,【一尘如是,尘尘皆然,则属事事无碍。】一尘是事,大千经卷、法界还是事相,这属于事事无碍。诸位!初学佛法的人千万不能搞错,这个事事无碍法界,不是事事顺利、事事无碍,不是你想的那个,这样会闹笑话的!你把事事无碍法界认为:事事都没有障碍啊、事事都顺利啊!喔!阿弥陀佛!这个就很严重,完全扭曲佛的意思,这个事事无碍法界的意思是说:层层无尽,就是华藏、华严世界,这个是佛的境界、大菩萨、十地菩萨的境界,事就是这样子,事事统统是无碍。不是你想的:每一种事情都是无碍,不是这个意思。

【此经四义交彻,四相无碍,】来!恢复一下观念,27页第一行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;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,此四义。不动道场,遍十方界;身含十方,无尽虚空;于一毫端,现宝王刹;坐微尘里,转大法轮,此是四相。好!翻回来,强化一下印象。此经四义交彻,四相无碍,【三藏圆融,】三藏不是经、律、论;三藏是:空如来藏、不空如来藏、空不空如来藏。【得以无碍为教体。】无碍。后二门就是归性门和无碍门。【后二门与台宗明此经,以如来藏为体,亦相脗合五能诠教体竟。 诸位翻开《表解》第五页,能诠教体,教体——如来教法所依之体,文殊答佛偈:我今启如来,佛出娑婆界,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。据此:则知道释迦牟尼佛以音声而作佛事,是以音声而为教体。翻过来第六页,为什么要看这个《表解》呢?这个《表解》是提纲契领,一看,哇!就很清楚了!

今依贤首略作四门,以明教体:四门——一、随相门;二、唯识门;三、归性门;四、无碍门。什么叫做随相门呢?以声名句文四法,摄假从实——方成教体——今纸墨之教,是名句文以体从用,亦得成教体。二、唯识门——唯遮外境,“遮”就是遮止,千万不要误认为有外境,外境都是缘起、都是如幻的,包括这个色身都不可得了,何况外境呢?你看到的山河大地、一颗微尘、一棵树、一座山,任何一种动物、植物,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。所以,遮,唯遮外境。识表示内心——此按万法唯识之宗旨,也就是一切教法也不离识。一切教法不离识——一、本质教;二、影像教。什么叫做本质教呢?是如来鉴机既定,应何法得度,从净识现起,为众生说。什么叫做影像教呢?也就是听者之识,托彼本质教上,而现文义之相,为已所缘。什么叫本质教呢?就是从净,就是净识,现起,如石印、石上之文,这个句读要这样念:如石印之石上之文字,那就更清楚!托彼所成,如石印所印之文字。二皆不离识,故以唯识为教体。第一个是以音声为教体,声、名、句、文为教体;第二个是以唯识为教体。第三、以归性为教体。

第三、归性门——性就是真如,以上识心无体,无体就是没有永恒性,识心是在我们如来藏性刹那生、刹那灭......虚妄的执,生、住、异、灭......虚妄的生、虚妄的住、虚妄的异、虚妄的灭,所以叫做识心无体,也就是识心没有永恒,唯是真如,我们底下,识的底下还有一层永恒的,就是真如的体性。又四科七大,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。所以,声色二法,皆以归性为教体。

那么,这个无碍门是从前面三门来讨论的,一、从随相门;二、唯识门;三、归性门。一、随相门——是属境、属事、随相不碍唯识,它画三条线下来,随相门是属境、是属于事相,随相不碍唯识。第二叫唯识门——是属心,也是属事,为什么唯识属事呢?因为没有造作就是属性;有造作就是属事,因为这个识是跟性一起讨论的。第二这个唯识门,属心、属事,还有一个是唯识不碍随相。三、归性门——是属于理。那么,底下就更清楚了,属境、属心——就是心境无碍;属事、属理——就是理事无碍;那么,随相不碍唯识,唯识不碍随相——就是事事无碍——三门为一无碍门。也就是前面三门,心、境、事、理,圆融无碍,一尘剖出大千经卷,一念圆含百界千如,这个一念圆含百界千如,是天台宗的思想。故以无碍为教体。

 好!诸位翻开讲义第32页,【甲六所被机宜】所被就是说:加被的,或者是说适合的;宜就是适合哪一类根器,佛是为哪一类众生说法的?《楞严经》能够加被哪一些根器,使他们受益呢?【已知此经,能诠之体,未悉所被何机?圣人设教,本是应机而说,故经称为契理契机之教。今按本经,应分通、局。通:即普被群机,】全部包括在内。

【前判此经,正属终教。】“终教”加一个:实,就是终实之教,“终”就大乘终教;为什么讲实呢?就是究竟说,不保留了、不善巧了,全部都是显示如来藏性了,叫做大乘【终实教意,明一切众生,皆当作佛。】【富楼那言:‘我与如来,宝觉圆明,真净妙心,无二圆满。’】我跟佛都是平等的,佛的心宝觉圆明,真净妙心,我也是这样子。【既然生、佛无二,】是平等的,【则一切众生,本来是佛,只因迷此无二之体,故为众生。】【此经乃阿难请问,得成菩提之法,凡有心者,皆当作佛,蠢动含灵,】这个“蠢”就是春天的小虫,叫做蠢动含灵。【皆有佛性,何机不当被哉?】“被”就是佛加持、加被。【局、即拣择当机。以通中摄机虽广,受益难齐,】“通”就前面讲的普摄群机。“难齐”就是很难一致,虽然含摄的这个根器很广;但是,要他们受益很困难!所以,佛陀在《大般涅槃经》讲:讲经说法的人,要注意对方的根器,小根、小器的人,要用小法;中根器的人要用中等的法;上根器的人要用上法;上上根器的人要用上上法。

佛陀举一个例子:譬如说:婴儿,佛在经典里比喻,婴儿的食量只有一点点,母亲如果不懂,“母亲”是指说法的人。牛奶喝不下了,你硬挤、硬压,你非吃不行、非喝不行!这个小孩子喝下去以后,因为他已经饱了,会怎么样?会吐出来!也就是说:说法的人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,要观机逗教,你要把这个法倾囊相授,要看对方受得了、受不了?对方只是婴儿,他的食量只有一点点,他一点点就饱了!是不是?所以,世间人你跟他讲因果、行善可以生天,他就很满足了;对于成佛的人,这还不够!所以,因此,说法者应当观机逗教,就像喂母乳一样,小孩子几点、几时要喂母乳,不可以让他吃得太撑,硬灌,达不到效果,这个就是佛在经典里面比喻得很好。如果是大人,那么,吃的饭量也大,尽管来。饭、菜多一点,无妨!为什么?他是大人,胃大嘛!所以,用这个来比喻根器能够领受深浅的义理,因此,说法还是要看情况。

 【但根深者,即得悟入,浅者只能信解,都无夙根者,】一点根都没有的,【不过结缘成种,】我们今天讲《楞严经》也是一样的,根器很深的人,哇!听得法喜充满。根器很浅的人,也不错,也能信心、能解如来的真实义。那么,有的人说:哎呀!我在家里看电视,不如来听师父讲《楞严经》,这二个钟头听一句也没关系!你种了善根,不错了!不过结缘成种,也不错!【论益则属远因缘,】今生今世不能成就,没关系!来世再继续修行,你总得要有一个开始,有一个因嘛!【故当拣择,寻常拣去非机,】非机,乍听之下,如果一个人不认识字,fēi jī他会写:飞机。就是你在坐的那个会飞的飞机。“非机”就是非楞严会上之机,叫做非机。不是楞严会上的根器的,寻常拣去非机,【此则拣择乎当机也。】平常选择非机,就是:不是当会的根器的。那么,在这里选择当机,其实,这二个是一体两面的,我们选择《楞严经》适合的当机,当然就会把不适合的选掉。所以,这二个:非机跟当机,其实是一体两面的。

 【此经既属终实教意,自是叹大褒圆,】“叹”就是赞叹,赞叹大乘,因为大乘可以成佛嘛!“褒”也是表扬、赞美的意思。“圆”就是圆教,这个圆教是对前面藏、通、别、圆,四教来讲的,叫做叹大褒圆,这个完全是天台宗的思想。“自是”就是当然。说:此《楞严经》既属于终实教意,讲究竟的一实相的道理。自是就是:当然是赞叹大乘,当然是表扬圆教的义理。【引小入大之教。】引小乘入大乘之教。

 【经云:‘如来今日,普为此会,宣胜义中真胜义性。’又偈云:‘此阿毘达磨,】做一下笔记,“阿毘达磨”有二层意思:一、翻译成中文叫做无比法,没有比这个......无比,无与伦比,无比法;二又翻译成殊胜法。那么,在这里连贯起来,称为此无比殊胜之楞严大法,是【十方薄伽梵,】“薄伽梵”就是佛,十方诸佛,薄伽梵就是诸佛。【一路涅槃门。’】一路涅槃门,前面加一个:唯一的,这是明心见性......此《楞严经》舍识用根,十方诸佛所赞叹!这一句讲得激动一点,十方诸佛要成佛,必须要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,才能够成佛,单刀直入就是这样子。可见明心见性有多重要!再讲一遍:此无比殊胜之楞严大法,是十方诸佛唯一一条明心见性,令一切修行入于涅槃门,没有第二条路,十方诸佛都要明心见性、都要大彻大悟,即心即佛的道理。

 【皆意在接引小乘,趣入大乘也。】【又阿难当机,示居有学声闻之位,】“示”就是示现,没有阿难示现,哪里有这一部《楞严经》呢?当然就是演一出戏给你看,才有这一部《楞严经》可以看。【佛云:‘汝先厌离声闻缘觉,诸小乘法,发心勤求无上菩提。’皆回小向大之明证也。】【先明小乘四类:】【一、回心声闻。】回心声闻就是对定性声闻讲的,定性就是难以改变,叫做定性,你这个个性已经固定了,当然就是定性声闻了,不发菩提心,只自利,不利他,就是不回心声闻。这个回心声闻就是回小向大的意思,对定性声闻来讲的。所以,回心声闻又叫做不定性声闻,能回小向大,所以,他叫做不定性声闻。 【经云:‘汝等若欲捐舍声闻,修菩萨乘,入佛知见,应当审观,因地发心,与果地觉,为同为异。’】你既然要入佛的知见,要好好的微细的观照,你的初发心,是不是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修行?跟果地觉有没有一样?你因地不真,因地用生灭意识心,你没有办法达到果地觉。是为同?是为异呢?

 【二、并为缘觉。】缘觉,梵文叫做辟支佛,很多人认为:辟支佛就是一个佛。不是的!这个“辟支佛”是梵语,“辟支”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;“佛”就是觉,“辟支佛”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,千万不要把“辟支佛”误认为是一尊佛,这只是二乘人而已,这是梵音翻译的。如果你把“辟支佛”当作是误为佛的境地,那就完全错误了!因为它其中有一个“佛”字。这个“辟支佛”跟释迦牟尼佛是完全不同,释迦牟尼佛是一尊佛的名字,他的名字叫做能仁。这个“辟支佛”是梵文,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,简称缘觉,所以,他不是佛啊!所以,千万不要把缘觉辟支佛误为是佛,有很多人到这个地方始终摸不着边儿:为什么?咦?底下一个“佛”,辟支就是佛啰!不是!这个“佛”就是觉的意思,纯粹是梵音翻译的,不是一个人的名字。 【经云:‘哀愍会中,】也就是愿佛哀愍会中,【缘觉声闻,于菩提心未自在者,开无上乘,妙修行路。’】

  【三、并及有学。】有学阿罗汉,阿罗汉底下就是有学,四果以下统统称为有学。【经云:‘令有学者,从何摄伏】摄受、降伏。【畴昔攀缘,】“攀缘”就是意识心;“畴昔”就是从前、以前。从哪里来摄心、来降伏以前的意识心、攀缘心?所以,修行人,一切比丘、比丘尼;不要常常到在家居士去,用攀缘心,比丘是非就多! 所以,佛在世的时候,有些比丘很喜欢攀缘有钱的居士,被佛所呵叱!为什么?金钱跟生死没关系,认真修行是我们比丘、比丘尼的责任,他们供不供养,是他们的发心,不关我们的事情。因此,我们要了解佛的用心,佛不准比丘、比丘尼一直攀缘这个外境,往外一直跑。【得陀罗尼,】就是得总持,【入佛知见?’】

【四、兼为定性,】定性就是定性声闻,定性声闻就是难以改变,现在要把他改变了。(未完)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--45目录链接

楞严讲解46:一个人真正落实到修行时,会发现妄念、烦恼、习气很难断

楞严讲解47: 这淫欲心是无量劫来的业力、本能,没有办法掌控住的,所以要保持一个距离

楞严讲解48: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;但是圣人就没有看法了

楞严讲解49: 世出世间法一切成就得成于忍,忍辱远比精进更为重要

楞严讲解50:佛弟子要能稳住自己,从控制情绪做起

楞严讲解51:真正的修行以得三昧为成就之相,一切修行皆是为了成就三昧

楞严讲解52:极乐世界就在现前当下这一念相应的心性里面;离开心是绝对没有净土的

楞严讲解53:唯有修定才是真正“发心修行”、真正开始修行

楞严讲解54:对一切境界心如如不动的人,就是见佛

楞严讲解55:圣人所谓无念是指没有执着的念,不是说完全没有念头

楞严讲解56: 行善不代表修行,修行必须要行善

楞严讲解57:一定要结善缘,纵然没有缘,也不可以结恶缘

楞严讲解58: 如果不舍掉执着、分别,永远没有办法契入佛的首楞严

楞严讲解59:能入首楞严三昧,一切福报统统具足(不须要求,自己来)

楞严讲解60: 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;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

楞严讲解61: 直心是不能有虚伪的东西,世间人就是戴着个假面具没办法见性

楞严讲解62:只要有人毁谤《楞严经》是伪经,这个人就是魔现

楞严讲解63:科判就是分段落来归纳判别楞严经,使我们能够提纲挈领抓到重点

楞严讲解64: 示染缘起,遍成轮回;示净缘起、历成诸位!成功与失败,就看这二句

楞严讲解65: 看看大家对圆瑛法师的评价是如何

楞严讲解66: 大彻大悟就是:入万人之中,如入无人之境

楞严讲解67:六根打结变成烦恼,六根就是解脱的地方

楞严讲解68:依据十门就是从十个角度去看这部楞严经、去剖析楞严经

楞严讲解69: 佛性因修而显,不修行它就是显不出来

楞严讲解70: 人生、宇宙是一大幻剧,每一个众生都是如梦幻泡影的演员

楞严讲解71:原来我们人的每一个细胞都有神识,可以作得了主,有它的功能

楞严讲解72: 我是谁?我就是整个宇宙,宇宙就是我

楞严讲解73:这个三细六粗,对一个修行人特别的重要,一定要有了解

楞严讲解74: 懂得不分别、平等心来对待一切众生,就抓到了修行的重点

史文章选读集一(新关注师兄点击进入

历史文章选读集二链接(新关注师兄点击进入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,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

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,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

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

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接

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历史目录链接集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--45目录链接

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 

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